1冒充使领馆工作人员实施诈骗
一些犯罪分子会冒称其是中国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
通过可伪装的网络电话谎称当事人有包裹需要到使馆领取、或者以使馆名义通知其证件过期,骗取当事人下载第三方软件。
或者以各种理由引导当事人进行转账汇款,从而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真实案例:冒充泰国使馆
蒙某某收到电话称是“泰国大使馆打来”的,有个王某用当事人的身份证号去厦门工商银行思明分行开户,开户的这张银行卡涉及洗黑钱金额高达261万余人民币。
要求当事人回国协助警方调查或把银行卡上的钱转到对方指定的账号,已转了17万余人民币。
2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实施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人员,谎称当事人涉嫌洗钱、卷入国际金融诈骗案、重大刑事案件。
须冻结账户,并要求当事人将自身银行卡里所有资金转账至“安全账户”,从而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真实案例:冒充公安局+使馆人员
黄某某称有使馆工作人员联系,有自称厦门市思明公安局的三名警官,告知其银行账户涉嫌诈骗组织,必须把钱转给指定银行账户,要不然其银行账户被冻结。
当事人已经转账给一个泰国曼谷银行账户,金额167万泰铢。
3“杀猪盘”诈骗方式
犯罪分子冒充“美女”在一些交友网站上与人聊天交友,逐步建立信任后遂向当事人提出借钱请求。
或者以高收益方式逐步诱骗当事人参与“投资理财”。
真实案例:诱骗luo聊+敲诈
高某在帕塔亚通过聊天软件加了一个诈骗分子诱骗了来电人luo聊,诈骗分子通过和来电人luo聊截图了当事人的照片。
并且告知当事人要向当事人的微信好友和通讯录好友发送luo聊截图,其已转钱了3万人民币。
4“虚拟绑架”(主要针对留学生)
犯罪分子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事先获取留学生联系方式并与其联系。
谎称其在国内涉案被通缉,要求其拍摄图片或视频,配合调查取证,并和家人“切断联系”。
这时候利用留学生与家人失联时间,联系留学生国内亲属并谎称留学生被绑架,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恐惧心理进行诈骗。
典型案例:“虚拟绑架”诈骗
去年12月22日,李先生在国外留学的儿子小李通过微信发来了一段求救视频。视频中儿子双手被绑,不停求救,见此情形李先生顿时慌了神,立即报警。
民警分析小李的状态不像是被绑架,极有可能遭遇了针对留学生和家长的“虚拟绑架”诈骗,当即劝阻李先生不要着急汇款。此外,民警还建议李先生将小李手机号停机,阻断骗子与小李的沟通渠道。
果然,停机3小时后,焦急等待的李先生接到了小李的来电。
小李回忆,当天他陆续接到自称“国外警方”及“移民局”的电话,称小李的储蓄卡涉嫌洗黑钱,这在国外属于重罪,他的父母也牵涉在案。
还通过互联网聊天软件向小李出示了“搜查令”、“逮捕令”等文书,并威胁想要避免被逮捕就必须按照他们说的做。
而父亲的停机,直接阻断了下一步实施。
5其他新型电信诈骗
犯罪分子假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疫苗接种、反诈等事由实施诈骗。
非法获取当事人个人信息,或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
典型案例
刘某某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大学工作,其在WhatsApp遇到一位中国公民,被骗损失20万余美元,已在美国报警并联系国内警方了,诈骗犯的信息其自己核实过系统显示在泰国。
黄某某在曼谷遇到网络诈骗,在网络平台其银行卡被盗刷,金额95万人民币。
徐某在春武里通过中文软件投资,后续被骗500万余人民币。
王某某在泰国曼谷遭遇香港huixing group limited网络诈骗平台,被网络诈骗41万余美金。
以上就是近期常见的五大高发类型电信诈骗及存在的真实案例。
不管手法多么老套,骗局都会存在,并且会在海外以熟悉的语言和传播方式不断渗透,不断变化。
“万能的防诈秘籍”,就是多加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