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结果
中国游客境外游被割伤,处理结果来了
近日,一则“中国游客被普吉岛旅行社负责人割伤”的视频,引发关注。
据红星新闻消息,8日,记者从中国驻普吉领事办公室获悉,涉事旅行社已经被吊销营业执照,并被罚款。“在当地遇到类似的事情主要通过法律解决。游客要多留意相关信息,出行一定要找当地比较可靠的旅行社。”领事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
中国泰国商会发布的视频显示,泰国警方已经将涉事伤人的旅行社女子逮捕,并将移交法院处理。
另据泰国星暹日报消息,普吉府府尹谈及上述案件时表示,警方已经对肇事者以刑事案件立案侦办,以人身伤害、公共场所持有武器、造成社会危害等罪名发起指控,可处3个月监禁,6万泰铢以下罚金。此外还将对旅行社采取处罚措施,勒令吊销执照6个月,并根据第24条关于“损害国家名誉”的规定最高处以50万泰铢罚金。
出境游如何避“坑”
地接人员资质鱼龙混杂
出境游刚刚重启,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据报道,2月3日,浙江一女子发布视频表示,称在普吉岛旅游被骗。女子表示,1月底带孩子到普吉岛旅游,找了一家当地旅行社,预付了5000泰铢的定金。第二天早上,一直没等到旅行社司机来酒店接送,当天行程全被打乱。当事人打给旅行社,旅行社一直未接电话。该女子认为遇到了诈骗,要求退款,但遭到拒绝。报警后,旅行社只同意退部分钱,当事人要求全额退款,随后,当地旅行社负责人突然拿刀将其割伤。
究其原因,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出境游链条仍处于重建阶段,很多导游、地接社等旅游从业人员在疫情之后处于缺失状态,地接资源并不完备,游客前去旅游很有可能会发生各种问题。“尤其是像一些东南亚国家,疫情前是热门旅游目的地,由于市场刚刚恢复,中国游客去旅游面临与一些欧美国家游客抢地接资源的状态,比如用车资源,会出现难预约甚至约不到等状态,即便约到也未必是专业的服务商。”有旅行社从业者表示。
“目前,很多地接社的从业者未必就是过去特别有经验的那批人,有可能就是临时凑的人员,所以对于整个流程都不是很了解,服务无法得到保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谷慧敏表示,旅游业经过3年的停顿后,整个旅游的供给不会马上就恢复。整个接待能力、水平以及服务的质量,各方面尚未完全恢复,所以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相应的问题。
经过三年疫情的洗礼之后,像东南亚国家及地区,有一些地接社可能已经不在做旅游方面的工作,所以现在旅行社企业要重新采集这些资源。
低价是诱饵选团还得看资质
近段时间以来,不少游客的出境目的地首选在泰国。此前,据携程数据,1月以来,目的地为泰国的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480%,其中来自中国内地游客的预订占比超过三成。同期,中国内地旅客赴泰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超20倍,环比去年12月同期也呈现了翻倍增长。春节假期,中国内地旅客赴泰酒店的预订量同比增长近12倍。
那么,如何避免与目的地旅游企业发生纠纷?如何在出境游的过程中保证自身安全与权益?这些问题需要旅游企业与消费者共同解决。
谈及如何保障消费者出境旅游相关权益,建议游客通过国内正规旅行社、旅游机构,预订通过严格甄选的旅游产品,以确保目的地地接服务的安全性和良好的出游体验。
谷慧敏建议,消费者到达境外目的地后再找当地地接社的这种模式确实需要特别慎重。因为消费者对当地旅游资源了解非常有限,最好明确目的地信息来确保自己的权益。一方面,消费者在挑选出境旅游产品时不光要看价格,或是简单的宣传,要多方面去了解当地的旅游信息。同时,包括国内外的旅游企业要做好沟通和宣传工作,发挥好各个旅游平台的作用。
“另外,无论是国内还是境外目的地政府,对于旅游信息的监管要到位,各企业诚信经营,才会大幅度降低出境游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